2023年,小丽参加一场女子健美比赛。(取材自新京报/受访者供图)
肱二头肌大一点、臀大肌线条再明显点…,怀抱着对肌肉的异样迷恋、崇拜,一群健美人士把一支支类固醇针剂打入体内。这些药物以健康为祭品,带来了神奇的力量与效果,于是许多人无视对身体的潜在伤害,无法自拔地深陷其中。
望着墙上的健美偶像海报,张志有正一点一滴地将2毫升药液注入肌肉,期待着两个星期后的效果。他注射的是群勃龙(Trenbolone),一种合成代谢类固醇,化学名为去甲雄三烯醇酮。
除了群勃龙,张志有还用过多种口服型类固醇。这些形色各异的药片及药液带来力量喷涌的感觉,却也侵蚀着包括肝脏、心脏在内的多个器官。
新京报报导,这些类固醇药物长期使用可能造成肝损伤、心脏疾病、激素系统失衡甚至死亡,但一些健身人却把它们当成「强行催肥肌肉的猛药」。对使用类固醇药物「增肌」的人来说,不论是急性肝衰竭或是血栓,这些风险似乎都只是「别人的故事」。他们有一套自己的肌肉审美观,几乎病态式地寻找雄性激素能填补的肌肉缝隙。
登上健美选拔舞台是很多人的梦想。图为2023年CBBA中国健身健美冠军总决赛,非新闻当事人。(中新社数据照片)
★不看天赋 只比耐药性
八年前,张志有在北京的健身房当教练,身高185公分,体重80公斤的他有着被大家公认的「好身材」,但他有更远大的目标—成为专业健美运动员,拿到国际健美总会颁发的「职业卡」,参加像奥林匹亚先生大赛(Mr. Olympia)、IFBB阿诺德体育节(Arnold Sports Festival)这样的世界顶级健美比赛。
张志有第一次听说增肌神药,是在一场商业性质的健美比赛上。在场的人几乎都用过类固醇,当大家讨论26岁的美国健美明星达拉斯·麦卡佛(Dallas Mccarver)因长期过量使用类固醇去世时,有人说:「健美圈不看天赋,只比耐药性。」
当天有人向张志有推荐了群勃龙,「他说是最猛的合成代谢类固醇」。他查了一些数据,说这种药可以仿真人体内睾酮的作用,不需要苛刻要求饮食就能快速增肌,他想试试。
2017年3月的某日,张志有打开了潘朵拉的盒子,他形容注射群勃龙后的感觉为「泵感」,负重训练时,每根肌肉纤维都像吸饱了液压油的钢管,膨胀感从肱二头肌向小臂蔓延。他迷恋这种感觉,从第一次到无数次,张志有增加了注射频率,剂量也从1毫升、2毫升到3毫升。
在刻板印象中,有增肌需求的更多是男性,但也有女性在使用类固醇。
报导指出,28岁的小丽(化名)是职业健美运动员,她的声音粗犷,屈臂时,肱二头肌高高隆起,因为体脂率低,皮肤紧贴在肌肉上,每一处纹理和凸起都能通过皮肤清晰地看到,网友叫她「金刚芭比」。今年是小丽注射群勃龙的第三年,非赛季时,她每周注射两次;备赛期间增加剂量,全年不停药。
王松注射群勃龙六个月对比图。 (取材自新京报/受访者供图)
★健身房里 不少「药罐子」
不仅健美圈,类固醇药品也深入普通健身群体的生活。在社交平台上,如何购买和使用类固醇正成为热门话题。长期滥用类固醇增肌的群体被称为「药罐子」,他们在个人主页分享使用类固醇的感受,甚至提供购药策略。
王松已服药近两年,他使用的口服型合成代谢类固醇「氧雄龙」,就是从健身教练那买来的。
为了增重增肌,王松花了6000元人民币(约830美元)在健身房办了张年卡,每日健身两小时,更疯狂地摄入热量和蛋白质。有时候一顿晚饭要吃完一整锅面条、12个鸡翅、4个鸡蛋,持续了一个月却只增重1.5公斤。为了更快获得梦想中的肌肉,他想通过类固醇增肌,「至少看起来不那么干瘪」。
服用氧雄龙两周后,再次摸上杠铃,王松感觉到一股热流从脚趾涌起,经过小腿到达上背、大臂,「没有重量是我推不动的,没有组数是我完不成的。」他完全确信,药物是正确的选择,控制饮食、加强训练,都不如小药罐子里的白色小圆片有用。
注射进体内的群勃龙注射液。(取材自新京报/受访者供图)
★过量服药 恐导致死亡
但更先到来的是副作用。注射群勃龙两年后,张志有察觉身体出现异状:头发愈掉愈多,头上、背上、脸上,大大小小的脓包有二、三十个。用药一年后,张志有开始考虑类固醇的危害。
报导称,某天夜里,张志有从一阵背部刺痛中醒来,他背上的脓包破了,黄色的脓液顺着背流到后腰,「像寄生虫的卵附着在身上」。那段时间,他变得焦虑,常把自己关在家里,不说话、不见人,一待就是五、六天。
他想过戒药,最长的一次,连续三个星期没有注射群勃龙。当肌肉开始萎缩,哑铃的重量从磨砺变成了压迫,一组小重量的负重训练,都让他觉得力不从心。
注射群勃龙的第二年,小丽的剂量愈用愈大,但肌肉增长的速度却愈来愈慢,就算深蹲架每周准时训练五次,她的身体还是被按下了暂停键。
她把被类固醇侵蚀的身体比喻成一台精密的拆解机器。肝脏最先亮起红灯,转氨酶数值在体检单上爬成一条重载的曲线,然后是被雄激素侵蚀成砂纸质地的声带,接着,面容生长出男性轮廓。
据报导,北京高新医院戒毒科主任医师徐杰解释,类固醇属于外源性睾酮,使用后会抑制自身睾酮分泌,一旦外源性睾酮离开身体时,内分泌系统逐渐失衡,引发失眠、情绪起伏和皮肤问题。恢复不当,还会造成心脏和肝脏功能永久性损伤,过量服药可能导致死亡。
根据反兴奋剂中心官网「警示案例」显示,该组织曾解剖过一位32岁猝死健美运动员的遗体:他的心肌纤维呈现典型的虎斑样坏死,肝脏布满高尔夫球大小的增生结节,原本应保存骨髓的股骨腔里,脂肪组织已把造血细胞挤压得无处容身。
小丽在社交平台上有近10万粉丝,几乎每天都有人问她如何训练、如何「上科技」。现在,她一律回答对方,非专业选手没必要使用类固醇。「类固醇的损伤不会在社交媒体的肌肉自拍中显示出来。」她说,很多人并不知道走上这条路,意味着什么,也根本没做好付出代价的准备。
许多人健身是为了在台上和其他人一较高下。图为2024年中国健美锦标赛暨世界健美锦标赛选拔赛,非新闻当事人。(中新社数据照片)
●健身博主藉副业支撑花费:教人打药最赚钱
「口服没有针剂好,既然都用了科技,不如扎针」、「屁股肉厚,适合新手」、「一个长效睾酮配一个合成代谢类的固醇就够了」,当健身几乎成为全民运动,对肌肉的迷思也导致许多人开始走偏门,在一个名为「科技健身」的群里,就有来自不同地区的健身爱好者,不间断分享使用类固醇的建议、感受以及训练心得,甚至还能教你怎么购买药品。
新京报报导,在社交平台上购买药剂很简单,只要搜索「合成代谢」、「科技健身」后,从推荐页中选中一位博主,添加微信购药,付款后药品就会快递到家。
而当类固醇药物被追求肌肉塑形的人群捧上神坛,非法贩售者们也看到了商机。他们以「运动专家」的身分潜伏于健身论坛、短视频社交平台,用「健美冠军同款」、「增肌黑科技」等话术包装产品,配合伪造的实验室报告及用户对比图吸引客户。
几乎每一个售卖类固醇药物的「健身专家」,都使用着类似的销售话术。
若向售卖类固醇药物的健身博主进行用药咨询,他们在询问个人体重和训练情况后,会要求消费者发送激素六项和肝肾功能体检报告,一套流程结束,仅需几分钟,就能得到一份增肌cycle(类固醇循环)用药计划。
几份用药计划也几乎相同:使用睾酮促进雄性激素生长,两种或更多合成代谢类固醇叠合用。他们声称,叠合与只用一种药相比,可以激活更多受体。所有博主均表示所售药物为正规厂家生产,国外进口,由「人肉」背回。
其中一名博主表示,一个类固醇循环周期为六至十周,价格包含指导费和药费,基础的增肌计划价格在3000元至5500元左右,减脂计划用到的药物相比增肌略贵,在4000元至6000元左右;如果有备赛打算,价格会更高。
报导指出,卖家也提供单独购买某一种类固醇药物,一支10ml的长效群勃龙800元、规格20mg×100粒的大力补(Dianabol)560元,女性适用的类固醇美替诺龙(Primobol)5mg×100粒650元。卖家说,在售卖的类固醇中,口服型销量最好,不同品牌的药物成分相同,制作工艺不同,效果上存在一定差别。
部分非法贩售者也通过健身房私人教练牵线搭桥,利用学员对教练的信任关系,将合成代谢类固醇伪装成「私教订制营养方案」进行兜售。逐步编织成覆盖私域流量与实体场所的隐密营销网络。
身为类固醇药物的用户,王松为了支撑高额花费,也化身健身博主开始在网络上卖药,「副业能做很多,教人打药无疑是最赚钱的。」他的上线叫老周,双方没见过面,只在在线交易。王松拉客户给老周,老周抽成给他,且愈贵的药提成比率愈高,像1万元的用药循环单,就能抽成接近3000元。
王松心里清楚,打着「增肌神药」的幌子售卖类固醇不合规,但类固醇不像毒品管控得那么严,他觉得这算是擦边球,不容易翻车。
报导称,在两家网购平台搜索群勃龙、大力补、康力龙(Stanozolol)等词条,会被直接屏蔽。然而搜索其他更隐晦的关键词,如「健身科技」、「强效补剂」,仍会弹出相关店铺的链接。虽然店铺中并未直接挂售类固醇药品,但只要询问客服是否有类固醇后,多位商家客服表示可以添加微信私聊。
这些卖家贩售的类固醇药物看起来像普通药物,有标签、密封顶部、漂亮的包装盒,甚至有标注生产研发的公司名称,如「某欧洲制药公司」或「某实验室」。
但只要更仔细地检查这些产品,就可发现它们并不是正规药品。比如包装上没有可以验证的生产商地址。即使有,也和已知的公司不匹配,在网上搜索,根本找不到这家制药公司,或者搜到的是一个伪装的网站。
微信
芭比
民运
上一则
谷爱凌训练经费拨款648万美元 北京财政预算引热议
下一则
「厦门林志玲」停播3个月 考研成绩揭晓 吁粉丝多读书